您的位置:品牌站首页>品牌资讯>中国珍珠传统文学随想——海润珍珠

中国珍珠传统文学随想——海润珍珠

    传统礼乐文化最贵重的莫过于珠玉,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受珠玉者以掬”。两手为掬,以示慎重。《礼记正义》疏:“珠玉宝重宜慎。若受之,开匣而出,置在手中,下用袂承之,恐坠落也。”和玉一样,珠也是上帝赠予人类的精灵。《说文·玉部》:“珠,蚌之阴精。”《国语·楚语》:“左史倚相曰:‘珠足以御火灾,则宝之。’”今人恐已不记得珍珠的这个功用,但在“珠”一字前加“珍”字修饰。如《说文·王部》:“珍,宝也”足见器重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珍珠就被看作是美的象征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藏金于山,藏珠于渊”就是指舜藏金于斩严之山,藏珠于五湖之渊,以塞贪淫之欲。这从侧面反映在尧舜时代,就有拿珍珠来装修奢侈作风了。《晏子春秋》中记载:“景公为履,黄金以綦,饰以银,连以珠,良玉,其长尺,冰月服之以听朝。”从此可以看到在春秋时代,把珍珠作为装饰品已成风气。而《后汉书·孟尝传》中“合浦还珠”的典故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:珍珠是当时合浦的支柱产业,在当时就有广阔的市场。

    我要引用康德的一个观点:“美是道德的象征。”上面已经说到珍珠之所以被器重的一个原因是她能够避火。除了《国语》之外,《大戴礼记》也有记载:“珍珠,出于深渊,至阴者也。故曰‘蚌之阴精’,能御火”这种平衡自然是很符合国人的内涵和审美情趣的。

    珠,从玉朱声。《说文·玉部》曰:“玉,石之美有五德。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;理自外,可以知中,义之方也;其声舒扬博以远闻,智之方也;不挠而折,勇之方也;锐廉而技,羯之方也。”此外,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玉在山而草木润,渊生珠而岸不枯。”同样说明了珍珠内含润泽万物的水之德。所以秦汉以前的各类文献中充斥了大量珍珠水生的传闻。《纪闻》中有“水珠”的故事:埋珠于其中,水泉立出,可给数千人……”。掘地二尺,把珠子埋进去,水泉立刻流出来,可供几千人饮用。深入夸张,却说明珍珠确实是水的精华。王子年《拾遗记》也记载“(燕)昭王怀握此珠,当盛暑之月,体自清凉。”看来珍珠不仅能御房屋之火,还能退体内之火。

    在古典文化中,经常珠玉连用。“珠”字也从玉部,然而正像珠出于渊,与玉出于山一样。玉从的是山性,珍珠从的是水性。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,仁者静,智者动”。玉藏于山不易发觉,而珍珠则随着蚌的流动躲避尘世的喧嚣。这种流动本身就充满了智慧和仁德。除了《后汉书》的“合浦还珠”外,《岭表录异》也有类似的记载:“廉州边海中有洲岛,岛上有大池,谓之珠也。每年刺史修贡,自监珠户入池采,以充贡赋。老者传云,太守则贪珠远去。”太守贪婪,珍珠就会远离,难以采到,不正同样说明了珍珠特有的洁身自好的品德吗?《老子》:“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”珍珠和水一样,都是柔性。但“柔”并不是代表没有原则,而是同样体现了不畏强暴之惧黑的德行。

    越人采珠,据说从战国就有了。而《列仙传》载:“汉高后时,下书求三寸珠。仙人朱仲,在会稽市贩珠,乃献之。赐金百斤。鲁元公主私以金七百斤,从仲求珠。复献四寸者。”从此可以推断,绍兴在前汉之时就是很重要的珍珠产地了。而越人也有以珠为上宝的习俗。越俗以珠为上宝,生女谓之珠娘,生男名珠儿。吴越间俗说:“名珠一盏,贵如玉者。”(出《述异记》)窃以为在这潜移默化中,造就了越人似水般的品性。这种柔中带刚的“卧薪尝胆”精神不知激励了多少有识之士;而这如水般温柔的越女,又倾倒了多少文人骚客呢?

珠宝品牌More+
品牌资讯More+